安徽京准电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Anhui Jingzhun Clock Electronic Tcehnology Co., Ltd.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duct supplier beside you only cares for your accurate data and makes your data more meaningful, which is the value of our existence!
您身边的时间同步产品供应商,只为用心呵护您的精准数据,让您的数据更有意义,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点击了解更多>>
时间服务 与您同步
    AHJZ TIME    
瞭望 | 激活创新怎么办?看看安徽的“科技大包干”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4-03-27 | 292 次浏览 | 分享到:
安徽实施“科技大包干”改革3年来,共在1421个科研项目开展了试点,省财政共支持经费19798万元,改革措施平均节约科研人员15%到30%的时间,针对科研成果纳入国资“定价难”、走向市场“转化慢”,2020年,中科大率先开展“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创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

安徽实施“科技大包干”改革3年来,共在1421个科研项目开展了试点,省财政共支持经费19798万元,改革措施平均节约科研人员15%到30%的时间

  针对科研成果纳入国资“定价难”、走向市场“转化慢”,2020年,中科大率先开展“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创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徐海涛 周畅 水金辰

  科研人员“负担重”、科技管理“审批多”、国有资产价格“界定难”、科创成果“转化慢”……瞄准这些束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难题,近3年来,安徽探索实施“科技大包干”改革,加快激发创新动力。

  “科技大包干”改革分为两个部分,前端是试点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以经费使用权下放等方式,最大限度压缩不必要的经费审批,让科学家主导科研、有更多精力关注科研本身、按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放管并重,制定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守牢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红线,避免科研浪费。

  改革后端是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调整科研成果转化主体和程序,由科研团队直接在市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效。

  通过这项改革,安徽打通科研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多重“梗阻”。据统计,2023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总量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54%,总量居全国第7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总量居全国第8位。

  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大包干’改革以信任为前提、以诚信为底线、以激励为导向,使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专注创新,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

  科研减负:预算表从17页缩减到1页

  今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科大)杜江峰院士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定位精度最高达到1.7纳米,有望为10纳米以下芯片的缺陷检测提供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

  “85后”教授石发展是实现这项成果的科研人员之一,谈及团队和自己近期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的多次重要突破,他说这不仅得益于科研业务上的“增量”,也得益于管理事务上的“减量”。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大包干”改革,改革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核心是“最大限度压缩不必要的经费审批”。

  “做课题组长,先要做财务专家!”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流行于国内科研一线的“段子”。改革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表里要列出未来几年的研究经费细化清单,包括材料费、运输费、装卸费、测试化验加工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各项经费都要预先安排明白。“有时候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里,财务预算表比科研方案还长。”石发展说。

  为改变这种情况,2020年,安徽首先在中科大试水并逐步推开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可做可不做的经费审批一律不做,可有可无的环节一律取消。

  中科大将经费审批权下放,取消预算收支计划等预算编制,科研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运行情况,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费使用方式和支出项目,做到谁负责科研项目谁管理经费,把钱花在刀刃上。截至目前,学校依托改革试点,累计包干项目600多个、涉及经费超过8亿元。

  放权的同时,“科技大包干”注重放与管有机结合,信任而不放任。实行诚信承诺,建立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普遍性禁止、具体性禁止两个负面清单,与科研团队签订诚信承诺书,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负责,对违规使用科研资金的及时给予处罚。

  石发展向记者对比展示了“科技大包干”改革前后的两份科研项目申请书,经费额度同为450万元左右,改革前的财务预算表长达17页,改革后减少到1页。科研减负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业务,经费使用也更灵活方便,激励更多高质量成果涌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室调试“机器化学家”(2022年10月21日摄)   张端摄/本刊

  “三大包干”:尊重科研规律释放科研生产力

  安徽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具体包括“三大包干”:

  ——项目经费包干。取消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在科研方向、路线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经费支出方式,事后备案即可。

  ——科研组织包干。允许在经费总额范围内根据需求调整科研方向、路线。“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赋予项目负责人设备购买自主权和人员使用自主权,最大限度让科学家主导科研。

  ——科研绩效包干。加大科研绩效奖励,允许项目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实际贡献发放奖励。

  在采访中,科研人员对改革最多的评价是“符合科研规律”。

  “科学有未知性,很难在科研项目书里把今后5年的需求都想清楚。”中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江俊近年来带队研发的“机器化学家”项目前不久干成了一件大事,成果蜚声海内外。

  人类梦想到火星上栖居,首先要解决缺氧问题,利用火星陨石研制制氧催化剂是可行的技术方案之一。根据陨石的多种化学成分,有376万多种可能的组合配方,靠科研团队按传统方法测算需要两千多年。

  而“机器化学家”很快就学习了5万多篇相关的化学论文,用“智能大脑”思考并设计出一个基础配方,然后做实验并根据结果不断调整配比,前后仅用6周时间就找到最佳配方,研制出一种新型制氧催化剂。

  江俊说,项目实施时,会发现有些稀缺型的高端科研设备,意向厂商突然不卖了,别的厂商借机涨价。按以前的管理方法,变更设备采购要经过多道审批,费时费力,改革后,按照科研组织包干的相关规定,科研人员有了设备购买自主权,可以灵活调整为“买替代性设备”或自主研发。

  “在该项目中,我们购买了一套数字机械臂,但厂商只卖硬件,不告诉我们软件接口。”江俊表示,按科研绩效包干规定,我们提高劳务费,激励项目组成员得以自己动手测试上千次,逆向开发出一系列创新功能。

  “机器化学家”展现出的惊人科研生产力,是安徽“科技大包干”改革的具体成果之一。改革使科研过程更符合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创造性,科研团队无需详细规划,能够迅速集合起算法软件、机器人、化学各领域专家,共同设计软件架构、编写程序、进行电化学测试等,最终实现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做实验,改变了以“试错”为传统方法的化学研究范式。未来,以“科技大包干”改革驱动的人工智能,可以助力半导体器件与芯片、高分子材料等多种领域的精准创制,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据统计,安徽实施“科技大包干”改革3年来,共在1421个科研项目开展了试点,省财政共支持经费19798万元。从目前了解情况看,改革措施平均节约科研人员15%到30%的时间,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

    成果赋权:激励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我国自研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并发布了我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拥有全套海洋地震勘探拖缆采集装备的国家。

  这个成果背后离不开一家成立刚满两年的初创公司——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他们为“海经”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中科采象,正是安徽科技体制改革催生的产业化成果之一。

  之前的科技成果转化多采用“先转化、再奖励”模式,即先将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再以股权、现金等形式给予科研人员奖励,这种模式主要有两方面问题:

  ——审批流程较长。成果转化要经过多级审批,流程长、要求高,仅作价入股流程就需经过可行论证、单位决策、评估备案、产权备案等10个环节。“往往容易错过市场时机。”一位曾创业的知名学者说。

  ——国资流失风险不确定。科技成果转化天然高风险,据美国咨询机构德拉加娜·孟德尔统计,硅谷75%的创业公司会在5年内倒闭。按“先转化、再奖励”模式,科技成果需要先确定价格并列入国有资产,如日后效益不佳,单位乃至科研人员就要承担国资流失风险。

  针对科研成果纳入国资“定价难”、走向市场“转化慢”,2020年,中科大率先开展“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属于“科技大包干”改革的第二个部分,创新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可概括为“先转让,后分成”,先将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赋权的方式转让给项目成果完成团队,学校不再享有成果所有权,再通过协议约定,经市场定价后,学校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部分收益。

  中科大相关负责人说,这样既可以让科研团队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审批流程,便捷地融资、转化,也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应有收益。

  2023年,安徽省在总结中科大赋权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应试尽试”原则,遴选出106家单位参与“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截至2023年底,中科大通过改革试点方式转化成立33家公司,知识产权评估金额约2亿元;赋权企业经过融资后,知识产权估值约18亿元,公司市值累计约74亿元。

  “改革前的2015年到2019年,学校5年转化出9家企业。这次改革试点3年多时间,学校就新转化出38家企业,老师们的创业热情明显被激活了!”中科大成果转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探索建立运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国有利益保障机制,完善转化企业的服务体系、相关风险防控和尽职免责机制。希望在保障国有利益前提下,遵循市场和企业发展规律,通过多层次的尽职免责机制,减少科研人员顾虑,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新模式简化流程、规避风险、方便融资,让我们可以去做以前不敢做的事。”中科采象创始人、中科大副教授曹平说,改革后高校教师可以直接拿着赋权后的成果、专利去找投资机构,投资机构也很认可这种新模式。

  在安徽大学,经学校赋权,单磊教授、王绍良研究员团队于2023年成立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将“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技术”转化为高端低温仪器与设备,应用于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公司成立仅几个月,就获得销售合同1000余万元,达成意向订单超过5000万元,学校拥有科技成果分配权的20%,将随着公司的盈利情况获得相应回报。

  “成果赋权解放了科技生产力。”中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如此评价。

  量子计算、深海探测、抗癌药物、电源芯片……安徽通过“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