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京准电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Anhui Jingzhun Clock Electronic Tcehnology Co., Ltd.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duct supplier beside you only cares for your accurate data and makes your data more meaningful, which is the value of our existence!
您身边的时间同步产品供应商,只为用心呵护您的精准数据,让您的数据更有意义,才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点击了解更多>>
时间服务 与您同步
    AHJZ TIME    
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全面展开 计划明年前后建造完成
来源:安徽京准电子科技 | 作者:安徽京准科技 | 发布时间: 2021-04-30 | 876 次浏览 | 分享到:
昨天11时23分,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核心舱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并正常工作,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昨天11时23分,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核心舱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并正常工作,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介绍,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2010年9月25日,我国空间站工程正式获批实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通过在轨组装构成“T”字构型,三舱建造完成后在轨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还可通过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此次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天和核心舱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密封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

此次任务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

长征五号B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李东说:“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能够胜任。”

“这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国家采取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不仅掌握了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而且成功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推进剂在轨补加、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和技术;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庞丹 黄希)

第一棒

长五B火箭 创多个第一  

昨天11时2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长五B火箭完成了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任务的发射第一棒。

长五B火箭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于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该火箭为一级半火箭,芯级采用5米直径,捆绑4个3.35米直径的助推器,全箭总长约53.66米,起飞质量约849吨,起飞推力约1068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5吨级。

载人空间站舱段是我国迄今为止重量最大的载荷。长五B火箭拥有国内火箭最大的整流罩,长达20.5米,直径5.2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因此,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非它莫属。

为了满足空间站任务要求,长五B火箭研制团队相继攻克了超大整流罩研制、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等核心技术。结合空间站舱段任务特点,火箭事先规划了应急轨道,这也是我国首次在非载人火箭上应用该项技术,以确保发射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火箭还突破了零窗口发射技术,将零窗口拓展到“正负1分钟”的窄窗口,只要火箭起飞时间与预定时间的误差不超过正负1分钟,火箭就可以在飞行过程中修正偏差,将空间站舱段精准送入原定位置,这样就能更好地满足后续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发射后与核心舱空间交会对接的需要。

自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飞船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先后实施17次重大飞行任务,均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执行发射,全部取得成功。其中,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13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两次,长五B火箭发射两次。

此次长五B火箭跑出“第一棒”后,长征七号火箭和长征二号F火箭将接力发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参与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这将是我国航天历史上首次多型长征火箭执行同一任务。(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桑茜 王海露)

揭秘

中国的“太空之家”什么样? 柔性太阳电池翼为核心舱供能

昨天,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核心舱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并正常工作。此次,天和核心舱首次采用了大面积可展收的柔性太阳能帆板电池翼,双翼展开面积可达134平方米,这也是我国首次采用柔性太阳电池翼作为航天器的能量来源。

承担核心舱电源分系统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技术人员介绍,与传统刚性、半刚性的太阳电池翼相比,柔性翼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单翼即可为空间站提供9000瓦的能量,满足舱内所有设备正常运转,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用电需求。

柔性太阳电池翼的基板采用超薄型轻质复合材料,全部收拢后厚度相当于一本普通书籍,是刚性太阳电池翼的1/15。专家说,此次发射中,火箭很快升空,不到10分钟就进入了预定轨道,但最终宣布任务成功却是在大约1小时之后,其原因就是在等柔性翼的消息。因为其能否成功展开并工作,直接关系到空间站任务的成败。在太空中,核心舱太阳电池翼展开过程持续了40分钟。

天和核心舱具备至少10年在轨飞行寿命,这意味着太阳电池翼要面临包括88000次正负100℃高低温循环在内的恶劣环境。为此,八院805所柔性太阳电池翼研制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在地面完成了40万次热真空疲劳寿命试验、100万次常温常压寿命试验,充分验证了产品的高可靠、长寿命。(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程雷)

专属太空电站电力十足

为了保障天和核心舱顺利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能量巨大的太空电站。

天和核心舱是未来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要在这里生活,还会在此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因为这些功能,核心舱的用电需求达到了“天宫二号”的近三倍。

解决用电,核心舱有巧妙的设计。太空中,核心舱唯一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因此它配有两对太阳电池翼,单翼面积达67平方米。在光照区,电池翼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整舱应用,同时为蓄电池储存能量,以便核心舱飞至阴影区时使用。这两对太阳电池翼的发电能力超过18000瓦,远远超过了国内之前任何一个航天器的电池翼。而且电池翼在轨期间还可由航天员与机械臂配合,实现舱外拆卸、转移,安装于后续发射的实验舱尾部桁架上,并在轨重新组建供电通道,实现在轨能源拓展的功能。

空间站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电池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负责空间站电源分系统抓总研制的八院811所研制人员经过长期攻关,设计出了一种满足空间站运行需求的长寿命、大容量、高安全锂离子蓄电池。这种电池采用陶瓷隔膜,具备良好的防内短路效果,同时在电池组内使用阻燃材料,防止电池高温引发燃烧。

研制人员还在锂离子蓄电池模块中安装了两个并联的分段开关,将电池组的电压降低到人体的安全电压范围,保护了航天员开展在轨维修时的人身安全。(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缪新培)

生活健身设施俱全

中国空间站,就是中国人在太空的“家”。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舱段,如同树干,其他的舱段都会安装在它的接口上,如同枝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核心舱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施丽铭介绍,核心舱的长度比五层楼还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宽,航天员入驻后,活动空间很大。打个比方,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而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天和核心舱由节点舱,大、小柱段,后端通道和资源舱组成。发射升空后,它将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承接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的对接停靠。它的设计寿命是10年,并可通过维修延长寿命。进入核心舱内部,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一应俱全。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就餐区还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具,锻炼区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方便航天员太空健身。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舱还配了手机。在轨航天员可以用手机实现天地通话,用手机APP操作舱内情景照明。同时,舱内还有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航天员在核心舱内还可以连接WIFI上网。(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庞丹)

中国空间站计划明年前后建造完成

(人们在中国科技馆见证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实习生 杨金智摄)

在昨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整个空间站建造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计划2022年前后完成。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规划了6次任务,现已圆满完成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和天和核心舱发射,今年还将陆续实施2次天舟货运飞船和2次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说,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将完成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这7大关键技术验证,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基础。季启明说,空间站建造阶段也规划了6次任务,包括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和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在这一系列任务中,每次载人飞船发射前先发射一艘货运飞船,运送航天员在轨生活物资等。每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都是3人,在轨驻留时间为3至6个月。期间,航天员将开展货运飞船物资转移、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验证,空间站舱段管理,机械臂操作、在轨维修、出舱活动和舱外操作,以及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目前,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飞船和火箭,已于4月中旬前陆续进入文昌和酒泉发射场,正在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总装测试。问天、梦天实验舱及其配置的科学实验机柜、应用载荷正在加紧研制;参加后续任务的天舟飞船、神舟飞船以及三型长征运载火箭均在按计划进行生产总装和测试;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4个航天员乘组和备份航天员,正在开展空间站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任务模拟等各项训练。

据介绍,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因此,空间站工程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本报讯(记者 张航)

优化设计

空间站寿命 可达10年以上

类似于汽车,空间站也有使用寿命。专家说,中国空间站的寿命将超过10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副总设计师侯永青说,空间站在太空中安家后,会面对各种威胁和挑战,如真空环境、高强度紫外线辐射、高低温变化、空间碎片、微重力等,这些威胁可能会造成空间站材料性能衰退,诱发故障,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科研人员从一开始就围绕空间站长寿命、可靠性、可维修性、安全性等要求,开展一体化设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舱段的损坏和伤害,设计团队优化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构型参数设计等,想尽办法让空间站变得更结实、更强壮。

同时,结构研制团队创新设计了健康监测子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位随行体检医生,能够实时监测空间站承受的载荷以及自身的结构状态,也能够对空间碎片等“飞来横祸”进行监测、定位和报警。天和核心舱的热控分系统还专门安装了两条相当于“大动脉”的管子——热管辐射器,减少了流体管在外太空暴露的面积,大大降低其被空间碎片击穿的风险。(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庞丹)

对话航天人

“万里海天第一棒,请放心交给我!”

(陈克尧。 本报记者 张航摄)

昨天清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高大雄伟的发射架前,53.66米高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载着天和核心舱剑指苍穹,蓄势待发。

距离发射架约10公里的铜鼓岭测控区,遥测雷达、气象雷达、光学望远镜等设备早已完成“热身”,处于随时待命状态。监测控制室内,雷达岗位工作人员陈克尧和同事们已就位,双眼紧盯着屏幕上的各项参数。他们的工作,被誉为“万里海天第一棒”——火箭发射后,他们必须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将火箭的飞行姿态、飞行数据等信息实时回传发射场指挥控制部门。

每个人都坚定了一份信念,“第一棒,请放心交给我!”

作为第一棒,难度可想而知。陈克尧说,长五B火箭升空后,飞行速度极快,在测控区上空的整个飞行时间只有100多秒。分秒间,还有其他兄弟部门的测控力量在跟进,大家既需要做好衔接、配合,又不能给彼此造成干扰,“必须稳稳盯住属于自己的飞行信号,跟错了,跟丢了,都不行!而且相比长征七号火箭,长五B个头更大,也更‘调皮’,因此需要加倍细心。”

虽然任务重,但陈克尧和同事们信心十足。这份底气来源于曾经的经历——2016年,陈克尧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发射场工作。5年来,他先后参与了长征七号火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探月等多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11时23分,指挥员下达命令,长五B火箭喷出巨大的火焰,拔地而起。短短数秒,陈克尧追踪并锁定了目标,“飞行距离10公里,11公里,12公里……”他不断报出数据。

室外,天空中传来隆隆响声,是火箭正在掠过头顶。室内,工作人员专注地忙碌着。没有过多的庆祝,他们习惯了一个任务结束后立刻投入下一个任务的工作状态。

在测控区,一块巨石上印着“牧箭逐星”四个大字。对于这里的航天人来说,他们的使命就是面向大海,仰望星空。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大幕刚刚拉开,航天人要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中国航天迈向一个又一个胜利!(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何晨祎)

托举“天和”腾飞的幕后力量

(廖国瑞。 本报记者 张航摄)

“5、4、3、2、1!点火!”昨天11时23分,伴随着01指挥员廖国瑞清晰洪亮的声音,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托举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飞冲天。为了这一天,廖国瑞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奋战了89天。

时光回溯到2010年,嫦娥二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场奔向月球,拉开了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序幕。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廖国瑞来到这座举世闻名的“北斗”“探月”港,成为了火箭控制系统的一名岗位操作手。

本来,廖国瑞可以选择安稳地在西昌发展,但当得知新建的文昌发射场有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向组织报了名。当年,他在申请书中写道:“不求自己能够做得多好,只想为祖国航天事业做点什么。”

一字一句,表达决心,见证初心。11年,从操作手、主操作手到01指挥员,廖国瑞迅速成长为发射场年轻一代的中坚力量。

廖国瑞的爱人张露也是一名航天工作者,工作岗位也在发射场指控大厅内。因为任务执行经验丰富,大家都喜欢亲切地称呼她“露姐”。大家说,她总是抢着干活儿。

不久前,文昌发射场火箭吊装分队指挥员祝明侠带领20余名同事将火箭从分段箭体组装成屹立的“巨人”。祝明侠说,长五火箭就像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现在孩子远征干大事儿了,自己感到高兴,更感到自豪。

距离文昌发射场千里之外的西沙群岛,碧蓝色的海浪拍打着金色沙滩。文昌发射场西沙测控岗位工作人员沙广源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各项测控数据,见证了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身为95后的他已经圆满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等60余次航天发射主动段测控任务。他说,报效祖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仰望星空,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一种。

他们是普通的航天人,是航天发射系统里一枚枚的螺钉。拧紧每一枚螺丝钉,坚守每一个岗位,一双双手托举起长五B火箭,汇聚起托举“天和”腾飞的强大力量。(本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黄国畅 徐斌如 于欣禾)

海外媒体高度评价

从“新手” 晋升到“大师班”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29日由一枚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海外媒体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向着拥有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4月29日,海南文昌,人们在观看火箭发射。供图/人民视觉)

(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 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德新社29日报道说,在提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近30年后,中国开始实现拥有自己的太空“前哨”的梦想。文章援引德国前宇航员、斯图加特大学空间系统研究所教授赖因霍尔德·埃瓦尔德的话说,空间站展示了一个国家空间技术的广度,中国空间站可以测试人类在前往月球和火星的路途上还需要什么技术。

报道还说,如果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在未来几年内按计划退役,那么中国可能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唯一一个在太空中运营长期在轨空间站的国家。

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说,天和核心舱是首个发射进入太空的中国空间站舱段,中国正逐步完成其空间站战略。从国际上比较来看,凭借自主载人飞行等实践,中国早已从航天领域的“新手”晋升到“大师班”。与国际空间站一样,科学研究也将是中国空间站计划的重点。文章还说,中国向国际社会打开空间技术合作的大门,而美国从未允许中国人进入国际空间站。

英国路透社29日报道说,中国正加大发展航天项目的力度,包括探月工程、发射火星探测器、建造空间站等。

日本时事社29日报道说,当天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空间站舱段。中国向着建造持久载人太空站点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中国空间站各组成部分将分多次发射,在地球上空400至45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组装。中国政府对与外国研究机构开展航天科研合作表示欢迎。

澳联社29日报道说,中国成功发射了该国第一个可供航天员长期驻留的空间站的核心舱,这是该项目的最新成就。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的又一重大进展,将推动实施空间站建设、为空间站提供补给以及载人飞船发射等一系列后续任务。

来源 北京日报(记者 张航 通讯员 庞丹 黄希 桑茜 王海露 程雷 缪新培 黄国畅 徐斌如 于欣禾)、新华社